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公司新闻 > 行业新闻 > 挺起创新的脊梁——新中国成立70年广西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Industry News

行业新闻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联系人:杨玉山  18589918308

地   址:南宁市青秀区民族大道89号金禄大厦11层

联系人:张艳  15107726823

地   址:柳州市城中区学院路50号鑫中联大厦2-7-7

联系人:吴桐 18074843880

地   址:桂林市七星区高新区信息产业园D-12号信息孵化大厦A座3-29号办公


挺起创新的脊梁——新中国成立70年广西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时间:2019-09-28 09:20 | 浏览量:1568

1992年广西首届科技活动周开幕暨科技表彰大会在南宁隆重举行。


2018年11月29日,全区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在南宁召开,动员全区上下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把创新聚焦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来,为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强劲动力。


新中国成立70年广西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核心提示
    在时间的长河里,70年或许很短。但是,用千万个日夜写就的奋斗征程,终将被历史铭记。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从未停止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广西的科技几乎从一无所有,到整体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特别是2016年9月全区创新驱动发展大会召开以来,广西高擎创新旗帜,以只争朝夕的快干,踏石留痕的实干,披荆斩棘,形成了气势如虹的创新良好局面,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科技队伍,取得了辉煌的科技成就。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向创新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向创新要增量……下好创新先手棋,广西正全方位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这样一张答卷颇让八桂儿女倍感振奋:2018年广西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3.72%,比上年提高1.37个百分点,科技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显效度、支撑度、认可度显著提高;广西区域创新能力全国排名从原来的24位上升到2018年的20位;广西参与研究的8个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为近10年获国家科技奖项数量最多的一年……


    1 下好“先手棋” 构筑“强磁场”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八桂大地的一张名片。
    深植厚培,立根固本,我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组织机构日益健全。自治区党委、政府成立了由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政府常务副主席、政府分管副主席为正副组长的自治区科技教育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全区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成立了自治区科技创新发展办公室,建立完善自治区财政科技计划管理厅际联席会议制度,构筑创新“强磁场”。
    谋篇布局,完善顶层设计。全区创新驱动发展大会召开后,我区建立了以创新驱动“1+8”文件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基本完成了创新驱动顶层设计,并不断健全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出台了《广西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法》《广西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广西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自治区设立50亿元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绘就一张确保创新落地的路线图、时间表。
    围绕制约我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瓶颈和短板,以强化产业科技创新为主线,突出谋长远、管全局、重实效,坚持前端聚焦、推进中间协同、注重后端转化,从2018年到2020年实施“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3个100”即突破100项重大技术、创建10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引育100个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2个1000”即新增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转化1000项重大科技成果。力争到2020年,全区科技创新水平在全国排名前移2-3位,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5%以上。截至今年8月,我区总体上完成了“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任务的53%,其中“突破100项重大技术”完成76%,“创建10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完成40%,“引育100个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完成75%,“新增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超过50%,“转化1000项重大科技成果”完成55%。
    敢为人先,善破勇立。为了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我区扫清体制障碍。改革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构架体制,率先将不同部门的科技项目优化整合,重建5大类科技计划体系,设立50亿元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破解了科技资源长期存在的分散、封闭、重复、低效难题。改革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受理体制,在全国首推科技项目申报常态制,评审资助同步改为每年4次并逐步过渡到常态化,获得科研人员广泛好评,2017年共受理科技项目申报8163项,同比增长47.2%,创历史新高。
   

2 创新再提速 激发新活力
    为了让创新型广西建设有更强劲的动力,我区找准切入点、抓住关键点、聚焦发力点,创新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狠抓重大产业科技攻关,强化创新链一体化部署。我区始终把科技产业化作为重中之重,从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到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围绕打造“九张创新名片”组织凝练出13个科技重大专项,目前已下达项目(课题)129个,资助创新资金12.9亿元,在国六柴油发动机、航空高端铝合金、三维石墨硒、工业废水处理、甘蔗自主育种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
    ——狠抓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技与产业融合。贯彻《广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落实“科技成果三权下放”,对转化科技成果的人员予以转化收益70%以上的薪酬。支持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主体作用,给予购买并产业化科技成果的企业最高500万元奖励性后补助。2018年全区新认定自治区技术转移机构29家,技术转移机构总数达到91家。全年完成科技成果登记2469项,各地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移转化项目546项,完成技术输出和吸纳技术合同数达6254项,技术合同成交额为253.61亿元,技术交易额为129.28亿元,分别比2017年增长115%和81.45%。
    ——狠抓中国-东盟创新共同体建设,强化科技“走出去”战略。主动落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五力”齐发:提升区域创新带动力,科技部委托建立的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作为国内唯一面向东盟的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也是科技部认定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秉承“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先进适用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促进创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宗旨和理念,积极探索与东盟科技合作的新路径,形成了国际技术转移合作的新模式),已经与9个东盟国家建立了双边技术转移机制,成员单位已达2400多家。提升创新资源集聚力,在东盟国家建立15个联合实验室和12个农业科技园区;提升技术转移影响力,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与越南广宁省还建立了首个省际间国际区域性技术转移中心,我国技术成果快速向东盟国家转移;提升新兴产业引领力,发布共同打造桂港澳与东盟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国际创新合作圈的南宁倡议,启动构建全球药用植物大数据中心的“药用植物4.0计划”;提升创新合作环境吸引力,率先提出“百名东盟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入桂工作计划”,目前已有52名杰出青年来到广西开展科研课题55个,完成科研成果50个。
    ——狠抓创新功能区布局,强化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全区建成高新区14家,其中国家级4家,桂林市获国务院批复成为首批3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之一。建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3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96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6家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
    ——狠抓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引育,强化自主创新实力。瞄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大力实施院士后备人选工程、八桂学者制度、首席技术官(CTO)培养计划、主席院士顾问制度等措施,在加大本土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同时,柔性引进院士等高端智力来桂聚集。遴选两批广西院士后备培养工程人选11人,聘期内主席院士顾问52名,拥有国家“万人计划”人选30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人。
    挽海弄潮联四方,八桂腾跃起风云。发展永无止境,创新同样永无止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西奏响创新最强音,推动经济更加稳健向前。
    (图片均由自治区科技厅提供)
   

数说成就

创新平台和人员不断扩大
    1949年,广西仅有4个简陋的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不足100人。到1979年年初,广西科研机构205个,全区专业技术人员增至15.47万。到1990年,广西有全民所有制独立科研机构263个,全区专业技术人员63.87万。2005年,广西有县及县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的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210个(包括转制机构),全区专业技术人员83.86万。至2017年末,广西县及县以上政府部门属独立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共有165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7516人。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改革持续深化
    1978年5月的全区科学大会,迎来了广西科学的春天,会上奖励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1197项优秀科技成果(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34项),开创广西科技奖励的先河。1979-2005年,广西共评选出自治区级科技成果奖3638项。2006-2018年,广西共评选出自治区级科技成果奖1994项。
    1963年,广西开始科技成果登记工作。1977年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取得的科技成果组织了一次全面清理,共登记科技成果2914项。1985年开始,广西逐步形成科技成果登记的规范化和制度化。1979-2005年,广西共登记科技成果10086项。近几年广西科技成果登记呈现井喷之势,仅2018年,广西就完成科技成果登记2603项,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63项,转化收益4.39亿元;评出科学技术奖奖项148项,其中特别贡献类特等奖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

相关项目


专利申请
加计扣除
高新企业认定
科技项目申报
瞪羚企业认定